2015年11月10日 星期二

顏面外傷(二)顏面骨折(FACIAL BONE FRACTURE)

http://intranet.tdmu.edu.ua/


頭部的骨頭大致分為兩大部分:
  1. 頭顱骨(Cranial skull):包裹腦部的頭骨,約佔頭部後上二分之一。
  2. 顏面骨(Facial bone):形成五官基礎的頭骨,約佔頭部前下二分之一。

顏面骨
依位置可分為三大區塊:
  1. 上三分之一:包含眼窩以上的骨頭,如額骨(frontal bone)、一部分的蝶骨(sphenoid bone)。
  2. 中三分之一:從眼窩以下至上顎部分。包含顴骨(zygoma)、上頷骨(maxilla)、鼻骨(nasal bone)、蝶骨(sphenoid)、淚骨(lacrimal bone)、篩骨(ethmoid)及顎骨(palatine bone)。
  3. 下三分之一:僅下頷骨(mandible)一塊。

要注意的是眼窩橫跨兩大部分,總共有七塊骨骼構成:額骨、顴骨、上頷骨、蝶骨、淚骨、篩骨及顎骨

此外,顏面骨折最常發生的地方就是中三分之一及下三分之一。因為這裡是顏面最為凹凸也是防護具最難保護的地方。關於個別骨折的處理方法將於其後仔細敘述。

診斷方法

在學習處理骨折之前,我們一定要先學習診斷顏面骨折的方法。大致上要診斷骨折可以從兩個部分來著手:

1. 臨床症狀

顏面骨骨折會影響下列五種功能:視覺聽覺嗅覺呼吸口腔功能
所以有以下症狀時要注意骨折的可能性:複視(diplopia)、視力減退(visual acuity decrease)、眼球下陷(enophthalmos)、視野減少(visual field defect)、眼球運動受限(eye movement limitation)、眼距過寬(telecanthus)、上眼皮下垂(ptosis)及皺褶加深、下眼瞼外翻(ectropion)、溢淚(epiphora)、聽覺喪失(hearing loss)、嗅覺喪失(anosmia)、嗅覺減退(hyposmia)、流鼻血(epistaxis)、呼吸困難、咬合不正(malocclusion)、張口受限(trismus)、咀嚼困難(chewing difficulty)、牙齦出血(gingival bleeding)、牙齒動搖、牙齒脫落等。

此外,外觀上可能會有瘀青、腫脹等,如Raccon’s eye(浣熊眼、眼眶周圍淤青)或Battle’s sign(耳後乳突區瘀血)。還有外觀變形不對稱(deformity、asymmetry)、疼痛、感覺麻木(numbness)、腦脊髓液鼻漏(CSF rhinorrhea)、任何外觀或口內的撕裂傷、摸到骨面不連續狀態(bony surface step off)等。

由於可能的症狀相當多且複雜,老實說,我從來沒有看過一本記錄詳實完整的入院病歷摘要。所以我建議同學按照【整體外觀→眼→耳→鼻→口】的順序來記載相關症候以免掛一漏萬。當然了,為了避免醫療糾紛,有症狀的器官一定要照會相關科別!(如神經外科、眼科、耳鼻喉科、牙科等)

2. 放射線檢查

對初學者而言,骨折的診斷似乎都得靠電腦斷層。事實上,CT不是萬靈丹,也不見得是必要的高貴檢查。經過紮實的訓練後,每一位整形外科醫師都必須要有能力從臨床症狀上臆測可能的骨折位置,再進一步安排病人接受適當的X光放射線檢查。有經驗的醫師可以只靠臨床徵候及X光就獲得正確的骨折資訊了。這是我的老師-林幸道教授-所諄諄教誨的,希望各位也能記得。說到這兒,同學可能會覺得的真有那麼神嗎?相信我,只要仔細看完下面的介紹,你也會變成神的!

1. Skull AP view

這是最基本的檢查項目之一,能看到frontal/ maxillary/ ethmoid sinuses、frontal bones、nasal cavity、orbital rims、 mandible。

2.
Skull lateral view

最也是基本的檢查,我們能看到anterior frontal sinus wall、anterior maxillary sinus wall and posterior maxillary sinus wall。

3.
Water’s view

X光有一個角度(由下往上,底片放在頭部的後上方)叫作Water’s view是專門在看鼻竇的。醫師可以從這張片子看到superior and inferior orbital rims、nasal bones、 zygoma、maxilla。

4.
Submental view

懷疑有顴骨弓骨折(zygomatic arch)時必須檢查的一張片子。

5.
Panorex view

環口攝影,一般是要照會牙科請他們幫忙照片子。懷疑有下頷骨骨折時所要的放射影像,它能顯現整個mandible的形狀。要注意的是下頷骨在環口攝影下有稍微變形,所以要先找出下頷骨的landmark,才能知道骨折的正確位置。

6.
Caldwell view

額頭及鼻部頂在片子上,採取15度角照射。可以用來檢查frontal sinus and superior orbital rim。

在X光片上,有時候我們可以看到明顯的骨折斷位。然而更多時候是只有發現骨頭的連續性喪失或骨頭部位變得模糊,這時也要懷疑有骨折發生。此外,假如frontal、maxilla sinus週圍有骨折,則可看到hemosinus(鼻竇積血、turbid sinus、在X光片上呈現淡白色狀)。X光的判讀沒有捷徑,還是要多看片子才會進步。最重要的還是要配合臨床症狀表現(包括視診、觸診、請病人做動作等)。

在這裡,我們做個小小的結論讓大家在開立影像檢查時有依循的標準:
a. Frontal bone:skull AP and skull lateral view
b. Nasal bone:skull lateral view
c. Zygoma、Maxilla:Water’s view
d. Orbital rim:Water’s view
e. Zygomatic arch:submental view
f. Mandible:Panorex view

7. 電腦斷層(Computed Tomography)

雖然顏面骨折能僅藉由X光診斷出來。但是,隨著電腦斷層快速發展,顏面電腦斷層可以在短短幾分鐘做完檢查,即使意識不清或者頸椎受傷的病人也可進行檢查。如此可以讓病人在安全的狀況下得到更加確切的診斷。目前我們可以從axial及coronal view來獲得骨折的位置。

除此之外,更可藉由電腦重組成三度空間影像。3D立體影像所呈現的效果與肉眼目視的實景一樣,診斷方便性與實用性較佳;而整個顱顔區骨折,可在一張影像上一覽無遺,診察的範圍較廣;骨折後兩端骨頭移位的方向、角度及程度可一目瞭然,診斷的精確性亦較好,也能藉此向病人及家屬解釋病況。但3D CT有重組影像費時,影像解晰度較差等缺點;而且眼眶內側部、篩骨與鼻竇等骨折,無法在3D CT影像清楚顯示出來,這時仍需傳統CT的幫忙。

顏面骨折的治療

拉拉雜雜談了一大堆,終於要進入顏面骨折的治療了!
傳統上,治療的觀念為:保守或延遲的治療,等待一切生命現象穩定,才處理顏面骨折部位;分階段處理嚴重顏面骨折,即分2 次或3次重建手術。
但是,現今的觀念已經進步為:早期手術治療,通常都在受傷後兩週內完成。因為在骨折處超過兩週後會有纖維性癒合(fibrous union)發生,屆時會增加骨骼復位的困難度。

手術時要盡量充分暴露骨折(widely exposing)的地方並將骨折處固定起來。另外,詳細的術前規畫下,我們也可以一次性完成包括骨折復位固定及骨缺損的重建手術。如此可以減少治療的時程,縮短住院天數,避免醫療浪費,也可讓病人早日恢復,回到工作崗位,進而減少社會成本。

骨折復位及內固定手術稱之為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ORIF),顧名思義也就是將骨折處復位並利用骨釘骨板將之固定。傳統上是利用鋼材(鋼絲、鋼釘、鋼板)來固定。但是目前已經改採用鈦合金材質,不僅更安全、更輕薄,且可以永久置於人體內不需取出,同時在後續追蹤時,對電腦斷層等影像檢查所造成的干擾也減少。

由於醫療科技的進步,現在有一種可吸收性的(absorbable)骨釘及骨板已經被用在顏面骨骼的固定,特別是對於骨骼年紀尚未成熟的幼童或青少年。因為幼童及青少年的骨骼還在生長,醫師必須在其骨骼癒合後將金屬性骨釘骨板取出。否則骨骼的生長會受到限制而造成骨骼變形。採用可吸收性材質的骨釘及骨板後,就可以避免骨骼癒合後還需再次手術的困擾。

這是種乳酸和聚乳酸的共聚物(L-Lactide, D,L-lactide, Trimethylene carbonate(TMC))。骨釘骨板完全吸收的時間約在3年左右。當然了,目前可吸收性材質的骨釘及骨板其強韌度仍然無法與金屬性骨釘及骨板相提並論,所以在處理一些較複雜的或是需要較高固定強度的骨折時,仍然會優先考慮使用鈦合金的骨釘及骨板。